香港稳定币牌照即将发放!众多公司都想获得,认为这是极为有利可图的生意!
这东西真的那么容易做吗?门槛高得令人害怕,花钱如同流水,稍有不慎可能就全都白忙活了。
美国有一家从事合规美元稳定币业务的公司,其在美国上市之后,股价迅速大幅上涨!它的发行价为31美元,仅仅过了两天,股价便飙升至107.7美元,涨幅高达247%,如此表现让全球都见识到了稳定币的发展前景。
香港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的公司?有这种可能性。但数量必然非常少,并且或许需要至少三年的运营时间,才能够逐步发展起来,积累足够资金去上市。
想在香港获取稳定币牌照,仅有钱是不行的。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颇高,你需要懂得金融知识,了解 IT 技术,还要擅长销售,拥有自己的客户群体。申请材料同样繁杂,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的商业计划,以及公司的股权结构等内容……
维持这个牌照的成本高到了离谱的程度!每年光是供养负责人员,就要花费不少钱。每年光是维持办公场所,也要花费不少钱。每年养着负责人员和办公场所,可能要花掉几千万港元。这意味着,市场会凭借这种高昂的成本,自动淘汰那些经营不善的公司。这意味着,市场会凭借这种高昂的成本,自动淘汰那些规模太小的公司。
首批拿到牌照的机构,预计不会超过10家。
除了稳定币,还有一个名为RWA的事物也被炒作得热度极高。简单来讲,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,例如国债、黄金,甚至是汽车仓库的单子,转变为链上能够交易的物品。
但这东西靠得住吗?有从业者直接表明,当下市场上大多数的RWA案例,都只是为了宣传而制造出来的噱头,没有什么实际价值。弄不好还会出现问题,比如说一个房子明明已经抵押给银行了,项目方又在链上弄出一个RWA代币去借钱,风险极大。
区块链专家李炼炫认为,未来具有真正市场价值的RWA产品或许有两类,一类是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国债,另一类是代币化的股票,其他的RWA产品,大多没有发行的必要。
那么,稳定币牌照发放下来,究竟谁会最为开心呢?券商或许是第一个!比如胜利证券、艾德证券等香港本地券商早已做好了准备。
国泰君安国际在6月份成了第一家拿到升级牌照的内地券商。
消息发布后,这家券商的股价大幅上涨,涨幅接近200%!众人认为,券商未来能够增加佣金及交易费收入,还可开展虚拟资产托管与冷钱包服务,以此稳固客户群体。
银行也盯上了这块诱人的业务。它们在稳定币领域能够做两件事,其一,充当第三方托管行,其二,自行申请牌照,进而自行发行稳定币!
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在于银行存在大量商业客户,这些客户有跨境转钱的需求。倘若客户都选择使用稳定币支付,那么手续费有可能从千分之五降低至十万分之五,银行的转账手续费收入将会大幅减少。为了避免客户流失,银行自行开展相关业务才是最为稳妥的办法。
相比之下,香港那11家持牌虚拟货币交易所处境有点尴尬。它们已开业两年多,交易量普遍较小,很多甚至尚未盈利。原因是香港的规定过于严格,交易所可上线的币种特别少,故而交易的人自然也不多。
不像海外的交易所和币安,它们能让各种所谓的“山寨币”“空气币”上市,光是收取上币费就能赚很多钱。现在有了券商帮忙拉客户,香港这些交易所的处境能否改善,还需要再观察 。
说了这么多好处,不过有个最根本的问题需要看清楚,香港市场实际上规模不大,并且港币并非国际上最主要的货币,与美元稳定币根本无法相提并论。
要想把规模做大,就得想办法撬动中国内地那个巨大的市场。
问题在于,内地政策十分严格,早已禁止了所有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活动,即便在香港的券商平台,持有内地身份证的客户也无法买卖稳定币或者比特币ETF 。
这可就麻烦了!要是无法吸引内地用户或公司使用,即便稳定币在香港搞得热热闹闹,效果也会极为有限。倘若推广不佳,辛苦拿到的牌照,说不定几年后就会变得一文不值。
申请牌照时,香港金管局尤为关注两个难题。其一为,你所申请的应用场景能否切实解决问题。其二是反洗钱,即如何防止稳定币被坏人用于作恶,特别是在跨境使用时 。
这次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机构多种多样,其中有科技大公司,比如蚂蚁和京东,还有金融机构、供应链公司、跨境贸易公司、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等,据说这些机构加起来快有50家了。
《香港稳定币条例》定在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。
监管机构初步的想法是,在三个月内发出第一批牌照,这个三个月的期限截止到2025年10月底。如此一来,拿到牌照的公司便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准备。它们要赶在年底圣诞节之前,将稳定币发行的工作全部完成。
写到最后
香港的稳定币究竟是一场资本的盛宴,还是虚构出来的泡影?这场热闹的背后,最终谁能够真正开怀大笑?